知网论文检测样例--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化竞争
在媒介尚不发达的年代,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多是由父母、老师、环境共同影响所致,故而才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而新一代年轻人则是伴随着电视与网络等传媒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成长体系中,媒体的作用举足轻重,老师、家长的地位正在逐步弱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时代,旧的价值观逐渐崩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蓄水池,自然会将这些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拥有千差万别的价值观。
每一档电视节目的走红,无疑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与其说电视工作者创作了电视节目,不如说某种特定的社会症候借助电视节目这个平台得以集中展示。因此电视相亲节目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社会问题的减压阀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带,它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表达情感诉求、展示生活态度的舞台。事实上,在相亲节目中,争议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的差异。有专家指出,如果想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通常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互联网,另外一个是像《奋斗》那样的电视剧。像《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年轻人的方式[2]。当然在价值观表达中难免泥沙俱下,一些人为了搏出位而不免出言不逊,一些节目为了收视率也纷纷剑走偏锋,这当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10年6月,原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管理的通知》指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切实办好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恋观。”
同样是相亲节目,在大多数节目都选择“俊男靓女”组合的今天,北京卫视反其道而行之,创作的《选择》节目就将目标定位在中老年人身上。虽然无法因其“话题性”而赢得像《非诚勿扰》那样的超高收视,却因为其诚恳的创作态度、实用性的节目功能而赢得了一批稳定的受众。《选择》较于其他节目,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亲的成功率更高。这类节目不需要一炮而红,主要通过纯粹的服务来获取稳定的收视率。
对比几个相亲节目,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在前期策划上存在的差异。以相亲节目的龙头《非诚勿扰》为例,编导在每一期节目的嘉宾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期的男嘉宾都是各具特色,其中必定存在反差极大的嘉宾,具体到每个嘉宾身上又都会有一个亮点。每一个男嘉宾出场时的个人讲述亦是有意识地融入叙事技巧,可以说每一期节目都是无脚本的戏剧。
.—— END ——.